找到相关内容167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及元晓与见登的相关阐释

    748-757):唯识论具足四义方成所薰,具足四义方成能薰,具足六义方成薰习种子,但是唯识论仍然有“净种是新薰或本有”的争议,《起信论》则站在一心二门的立场对此加以重新解读。  6.建立三身同异门(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962657.html
  • 张横渠思想中的儒道佛存有论之差异

    乙: 本文将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解读张载思想中丰富的存有论观点。  第二.厘清其所理解之佛学及道家哲学中的存有论内涵。  第三.指出张载所理解之不足,及因而呈显的儒学存有论和佛学及道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23262849.html
  • 启绝学于再生 显悬壶以济世——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微

    唯物的偏颇的双向质疑补正。总之,太虚大师将唯识学发掘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文化诠释工具和价值判断体系,用以解读中国传统典籍,论证自由与革命,为人间佛教建立心性论基础,充分发挥了唯识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等哲学...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5762986.html
  • 把握人间佛教改革辩证思维的四个坐标

    赵朴初、印顺、星云)的框架,超越境内和境外、海峡两岸的局限,从中国佛教、世界佛教及中华民族振兴的广阔视角来统摄佛教改革理论研究,比较系统、准确地解读太虚、赵朴初、印顺、星云“人间佛教&...

    徐孙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34563017.html
  • 佛教的和谐思想—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服务和谐社会的途径

    出路,即从我做起、提高认识、人人参与。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佛教的缘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61663078.html
  • 明清话本僧道人物形象研究

    页60–67。  杨莉:《「女冠」刍议:一种宗教、性别与象征的解读》,《汉学研 究》第19卷第1期,2001.06,页167–185。  严耀中:《佛教形态的演变与中国社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朱佩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94263139.html
  • 克孜尔石窟考察与研究世纪回眸

    石窟有直接关系的梵文写本约有五套。还出版了许多有关写本的专题研究著作。写本的研究与解读使我们对龟兹的社会、历史、佛教、人种、语言和文字有了更多的了解。第二,古代语言文字研究。出版了不同语种的语法、词典、...尽快的抢救,同时需要开展解读工作。1993年,德国吐火罗语专家施米特(Klaus.T.Schmidt)先生考察克孜尔石窟时,解读了一部分木简。1995年5月,法国学者皮诺先生考察克孜尔石窟时,释读了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11863168.html
  • 《百喻经》及其故事研究

    解读》潘文良,台北县: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  《百喻经选讲》融熙法师,台北市:法王学会印行,1997年1月  《百喻经译注》蓉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2刷  《佛...

    洪梅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2463671.html
  • 《金光明经》文学特质之研究

    :佛光,1998。(2版)  周庆华 《佛教与文学的系谱》,台北:里仁,1999。  邱敏捷 《文学与佛经》,高雄:复文,2001。  侯传文 《佛经的文学性解读》,台北:慧明文化,2002。  ...

    周敏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3863684.html
  • 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

    的那个“恶”。   二、贝施特:从“恶”出发回归上帝   贝施特对“恶”的理解可以还原为他对《圣经》相关经文的独特解读,这...

    陈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1463867.html